编者按:
赣鄱大地,红色血脉激荡绵延。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到瑞金的红旗漫卷,从南昌城头的破晓枪声到于都河畔的远征启航,江西这片热土以鲜血为墨、以信仰为魂,熔铸起中国革命史上巍然矗立的精神丰碑。
每一座纪念碑都是永不熄灭的火炬,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直抵人心的宣言。2025年,我们迎来遵义会议90周年、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5周年。在这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特殊年份,央广网江西频道推出《守护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》系列报道,于赣鄱红土间寻访历史的见证者,在岁月回响中打捞英雄的足迹,让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穿越时代,与全国人民的精神谱系共振。
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穿透时空的精神回响,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,触摸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。
“你们吃了吗?”夏日的阳光透过江西新余市中医院的玻璃窗,窗前,百岁老兵牛明洲微笑着看着我们,布满皱纹的手拿着智能手机,屏幕里正播放着《新闻联播》。
“我父亲在跟你们打招呼呢。”女儿牛喜荣轻声告诉我们,“别看他现在口齿不太伶俐,心里可是透亮着呢。关心国家大事,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。”
百岁抗战老兵牛明洲依然精神矍铄(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)
牛明洲今年100岁。当他得知我们此行是想追寻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历史,原本略显浑浊的眼睛变得有神——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,再次燃起1938年威海沦陷时,那个13岁少年眼中不屈的火焰。
刻骨之痛:仇恨的烙印
1938年严冬的山东威海文登县(今威海市文登区),朔风怒号。牛家的土坯房上,屋顶的茅草在寒风中瑟瑟作响。年幼的牛明洲兄弟姐妹五人如同受惊的雏鸟,紧紧依偎在破薄的棉被里。傍晚时分,马蹄声、汽车的引擎声和村民的哭喊声撕裂了村庄的宁静,也在少年牛明洲的心底,刻下了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痕。
“鬼子来了,驻扎在我们村里不走。他们命令家家户户不能关门,好让他们随便抢东西。鬼子抢鸡,抢蛋,鬼子扫荡完,二鬼子(伪军)又来抢,连衣服、棉被都不放过!”牛明洲的声音带着悲愤,“他们管我们叫奴隶!鬼子、二鬼子都强奸妇女,我的二姐就……”老人嘴唇剧烈地颤抖,万千痛苦最终化为掷地有声的一个“恨”字:“恨啊!恨死他们了!”
讲述日军暴虐,牛明洲伤心落泪(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)
“对日本侵略者的恨,那是刀子刻在骨头里的!”——这句话,是牛明洲亲身感受到的,国破家亡的刻骨痛楚,也是点燃他反抗意志的第一簇烈焰。
星火燎原:从仇恨到信仰的升华
日寇铁蹄肆虐,神州大地烽烟四起。参军前,牛明洲曾目睹八路军部队:灰布军装、布鞋,人人背着红布刀环的大刀,英姿勃发。
“我参军的想法就一个,多杀鬼子、除汉奸,为亲人报仇雪恨!”1943年4月,18岁的牛明洲毅然投身八路军洪流。参军伊始,他便投身胶东地区的“麻雀战”,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历经大小战役10余次。
“条件太苦了!用的枪是破旧的‘汉阳造’,子弹也不够,有时候两三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。”武器简陋,衣食更是匮乏。寒冬腊月,战士们身着单薄的衣服,用草绳将裂开的鞋子紧紧绑在脚上,以血肉之躯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寇周旋。
娘娘岭阻击战,是牛明洲革命意志的熔炉。面对装备精良、扛着机枪小炮进行秋后大扫荡的鬼子和伪军,牛明洲和战友们临危不惧。天亮时,牛明洲所在小队被鬼子发现,架起小炮对山顶发射炮弹,但由于射程不够,鬼子的炮击没能得逞。面对山下黑压压的日伪军,牛明洲和其他10个战士借助山里浓雾,用石头垒碉堡,巧妙埋地雷,硬是击退了敌人3次冲锋,最终守住了阵地,使鬼子的扫荡计划落空。
“谁愿意打仗?那是要拼命的啊!”牛明洲慨叹,“但鬼子欺负到家门口了,不打,只有死路一条!只有打,才能拼出条生路!”2025-08-02,参军仅一年的牛明洲因作战勇猛、表现突出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——牛明洲的复仇信念,升华为为民族解放、为人民翻身而奋斗的坚定信仰。
抗战期间,牛明洲负伤10余处,体内7块弹片成为永恒的勋章。战火洗礼,锤炼出他一身铮铮铁骨。
烽火不息:解放与援朝的荣光
2025-08-02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“鬼子打跑了,大伙儿都高兴坏了!就盼着能过上太平日子了。”然而,革命的道路并未停歇。抗战烽烟刚熄,牛明洲又随部队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。新中国成立伊始,他再度响应号召,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,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
牛明洲1948年于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(复原照 新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)
从班长、排长、副指导员、营副教导员到团副参谋长,牛明洲屡立战功,右脚踝处至今残留的弹片疤痕,铭记着1946年辽宁海城那场激烈的遭遇战。时任排长的他冲锋在前,为掩护战友,遭遇敌军炮击,弹片深深嵌入骨肉。
牛明洲右脚被弹片贯穿(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)
在朝鲜战场,牛明洲作为探照兵,操纵直径近1米的巨大光柱,与高射炮兵部队协同作战,在暗夜中锁定来犯的美军飞机,守护祖国边境线的安全。
转战“第二战场”:革命本色永不褪
1958年4月,带着累累战功与伤残转业证,牛明洲回到地方。他先在南昌化工系统工作,半年后,来到新余市,投身江西第二化肥厂的初创。从“革委会副主任”到副厂长,厂里职工都亲切地称他“牛主任”。
牛明洲1956年于上海(复原照 新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)
在江西第二化肥厂基建工地上,人们常能看到他拄着拐杖,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身影。他为人正直,在“抓革命、促生产”的年代,始终心系职工冷暖。老职工周建国记忆犹新:“三年困难时期,牛主任把组织特供给他的珍贵黄豆,一粒不剩地分给了哺乳期的女工们,自己却啃着野菜窝头坚守在生产指挥一线。”——战场上的担当,在建设年代化作了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。
离休不褪色:革命信念坚守与传承
1981年,牛明洲光荣离休。党和政府始终关怀着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兵。然而,离休40余载,他始终坚守着朴素的“三不”原则:不向组织提要求,不搞特殊待遇,不占公家便宜。即便身患糖尿病、高血压、痛风等多种疾病,行动日益不便,他依然坚持独立生活,婉拒组织额外照顾。
无论在家休养还是住院治疗,他每日雷打不动的“必修课”便是读书看报、收看新闻。国家大事、时代脉搏、国际风云,他都密切关注。这份对国是的执着,正是他一生革命信念的自然延续。2008年汶川大地震、2010年玉树地震,老人感同身受,第一时间各捐出积蓄1万元,以赤诚之心支援灾区。
革命精神的传承,不仅在于言传,更在于身教与奉献。2019年,牛明洲做出了一个决定:他将珍藏一生的珍贵荣誉——包括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颁发的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”“解放东北纪念章”“独立自由奖章”“解放北京纪念章”“抗美援朝纪念章”“解放华北纪念章”“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纪念章”等共计14枚勋章、奖章、荣誉章、纪念章——毫无保留地捐献给赣西博物馆,自己仅保留1枚“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章”留作纪念。
牛明洲珍藏的“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章”(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)
“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,而是属于党和人民,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们。”老人的话语质朴而深刻。这份无私的奉献,是他对革命历史最庄重的致敬,更是将承载着血与火记忆的革命精神火炬,郑重地传递到后人手中,为革命精神的时代传承树立了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。
监制:王娣
策划:王一凡
记者:郇康新
视频:郇康新
设计:肖江峰 刘思琦(实习)
鸣谢:
江西省委网信办
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
新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
关注精彩内容